公安部警告,虚假宣传自动驾驶需担责,事故责任归驾驶人承担风险。
公安部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发出警告,对于虚假宣传自动驾驶技术的行为将面临两年刑期,尽管自动驾驶技术在某些领域取得了进展,但事故责任仍然由驾驶人承担,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应夸大其词,误导消费者,在推广自动驾驶技术时,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确保公众对技术的真实了解,以保障交通安全。
对于虚假宣传自动驾驶的企业或个人,其行为已涉嫌违法,最高可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,在自动驾驶车辆发生事故时,驾驶人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,这一措施的出台旨在保障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正确理解,并明确相关法律责任,以确保道路交通安全。 该中心也发出强烈警告,智能网联汽车的辅助驾驶功能需谨慎使用,社会上频频发生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功能而导致的交通事故,这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,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功能存在误解,错误地认为其等同于自动驾驶,从而在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从事其他危险行为,这不仅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,也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。 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》的相关规定,汽车企业若通过广告或宣传材料夸大辅助驾驶功能,误导消费者购买,将面临严厉的处罚,情节严重者将被吊销营业执照,若虚假宣传导致严重后果,如引发交通事故并造成人员伤亡,相关责任人员可能面临法律制裁。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》及其实施条例明确规定,机动车驾驶人始终对车辆运行安全负主体责任,当前市面上的量产汽车主要仍处于2级辅助驾驶阶段,驾驶人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,必须保持对路况的观察,预测潜在风险,并在必要时及时接管,若有“脱手脱眼”行为,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依法处罚并记分。 对于不符合保障人身、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智能驾驶设备,如干扰车辆安全监测系统,造成严重后果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,若设备的宣传设计直接诱导驾驶人脱离监管,导致重大交通事故,可能被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,面临更严重的法律后果。 工信部官网也在4月16日发文明确界定车企的智驾宣传要求,包括测试验证、明确功能边界、避免夸大和虚假宣传等,汽车生产企业需深刻领会相关要求,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权益。 我们呼吁广大驾驶人谨慎使用智能网联汽车的辅助驾驶功能,充分了解其功能范围和边界,避免误解和误用,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,确保道路交通安全,让我们共同努力,为道路交通安全保驾护航。 (配图同上)